英雄造时势的梦想
《星空思索》专栏文章 (18/08/2005):
(Banned from publication and spelled the end of this column series)
刘泰安
北京奥运会组委文化活动部在今年1月1日,向海内外征求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结果收到应征口号多达21万条。经过半年的严谨评审与反复推敲,终于在6月26日公布大获好评的选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
这个主题口号突破了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局限,从全球的视野,提出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因此,专家认为,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或抒发北京奥运的主旋,而是全人类共同的向往,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用心签署的21世纪宣言书。它展现了这个正在开放与崛起中的文明古国的诚意与决心,因为世界给了北京一个机会,所以北京将还给世界一个惊喜!
我之所以提起这句口号,乃因“梦想”这两个字。古往今来,梦想可说是促使人类开天辟地、进步发展的原动力。在政治方面,“有梦最美、希望相随”这句陈水扁在1998年竞选连任台北市长时提出的选举主题歌名,堪称经典。虽然阿扁最终败给小马哥,但两年后竟创造一个三级贫民之子当上总统的台湾奇迹。当然,阿扁的美梦成真,却是宝岛人民噩梦连连的开始,那是另当别论的一回事。
即将在后天举行的马华三机构中央改选,无疑是所有151名候选人寻梦的一天。他们追求党职权位的理想或目标,无论是“为民服务”或“功名利禄”,都不离“有梦最美、希望相随”的基调。而在众多候选人,特别是三大高职(即总会长、署理及副总会长)的角逐者之中,我认为,最大的寻梦者,当推马华署理总会长候选人陈思源(右图)。
陈思源是三大高职的14名候选人之中最人微言轻、独欠勋衔的一人。在这次“三陈争老二”的选战中,所有的舆论都毫不客气地形容他是“陪跑者”或“大冷门”,比起自认是“劣势者”(underdog)的总会长候选人蔡锐明,尤逊一筹。有些人冷嘲热讽陈思源在政坛沉寂了12年,不应卷土重来。这些人罔顾人生不乏载浮载沉命运的事实,也无“遇不遇者时也”的智慧,更没有尊重他人奋斗精神的胸襟,不值一哂。陈思源回应得妙:他决定参选不是“小孩子玩泥沙”,而是要实现个人政治理念。
回顾与当今马华首二号人物黄家定和陈广才(右图)的年龄相差三、四岁的陈思源的从政历程,后者具备与前两者平起平坐、担当重任的资格与条件。例如,他早在1984年就与黄家定、陈广才同届当选马青中委;1987年又突破“菜单”,中选为得票最高的马青副总团长,当时陈广才是得票第三的副总团长,而黄家定则当选为总稽查;1990年陈思源更上一层楼,夺得署理总团长,而陈广才跃升为总团长,黄家定则转换跑道成为马华中委。陈思源虽然在1993年以8%微差票数寻求蝉联原职失败,而以一句“千山独行、非我所愿”谢幕息政,但他一再突破马华“菜单政治”的传奇,在在显示他是马华高层排斥、基层欢迎的风云人物。如今他卧薪尝胆12年、自我提升专业学历与政治素养之后,再度出发,准备重返政治洪流。如此抱负与志气,有何不可赢得党基层的尊重与考虑呢?
无论如何,陈思源面对的是一场“不可能的任务”之战,劣势在于缺乏与两名对手公平竞争的资源与平台,例如:不获中央代表的通讯资料、缺少平面与电子媒体报道造势活动的间接助选、提出辩论见真才的建议又碰壁等。此外,他又基于“君子之争”的信念而自我约束,不在《号外周报》的个人专栏评论党选,直至党选提名日的最新一期,才情非得已撰文公开向中央代表告急。可见他的选战征途的确“雄关漫道真如铁”! 





































此外,继1990年以后副总会长出现竞选的两次党选中,都至少有一名原任副总者被挤出局,即1996年6角战中败阵的黄思华、1999年5角战中败阵的叶炳汉。本届党选会否历史重演?也令人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