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5日

战争本质与和平之道

2003/04/04 ●南洋商报 焦点论衡 刘泰安

被美国《时代周刊》喻为历史地位与爱因斯坦、史怀哲、罗素等伟人并驾齐驱的已故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恩比(右图),曾在30年前与比他年轻39岁的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左图),进行展望21世纪的对话,涉及非常广泛的课题,包括人生与社会、政治与世界、哲学与宗教等。


两人对战争本质的讨论与分析,于今尤具参考价值,有助世人思索与寻求世界和平之道。其荦荦大者,有如下列10点:


1. 战争和人类文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战争可说是文明所具有的先天弊病之一,也是人类本性与生俱来的暴力和残酷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战争中,人与人之间,在国家政府的命令下,相互残杀。士兵同没有任何个人冤仇的对手作战,他们多数是互不认识的。对于士兵来说,屠杀人类同胞,不仅不是罪行,反倒成为义务。战争如此颠覆人类主要的道德伦理规范,可见它是绝对的罪恶。


2. 根据生物学家的说法,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唯有人是在同类之间相互进行殊死战争的生物。别的动物都是雄性围绕雌性进行斗争,不久一方屈服,而胜方并不索取败方的生命。

3. 战争的本质一向被认为是以武力进行的政治、外交的一种形态。现代战争其实是对外交失败的报复。通过外交解决不了的纠纷。便诉诸于战争手段。由于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往往要以大规模的死亡与荒废作代价,因此一定会引起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往往还要通过下一次战争来解决,如此恶性循环、反复不已。历史证明,通过战争圆满或永久解决纠纷的事例,是绝无仅有的。

4. 现代的战争或战争准备,当然有其政治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源自经济因素。世界各国的军费或国防预算,在国家预算中所占的百分比都很大,就是明证之一。

5. 对于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而言,战争或战备可说是为其巨大的工业剩余生产力寻找出路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历史来看,战争无疑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例如:飞机、火箭、原子能,因为战争而得到迅速研究和发展,战后转用于和平的目的,惠及人们。此外,战备使市场需求增大,达到刺激经济发展和掩盖不稳定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

6. 战争的确可以刺激技术进步和经济成长。交战国展开激烈的攻防战时,必定很大程度地提高国民的能力,同时提升技术上的创造性和经济力量。但一次战争往往会引起多次战争。战争中的技术进步,投入战争的整个社会剩余生产的增大,难免使每次战争都比前次战争增加破坏力,带来更可怕的灾难。

7. 要消灭破坏文明、夺走宝贵的生命,甚至招致人类灭绝的可怕的战争,有必要对作为战争最大源泉的经济状态进行根本的变革,好比放眼于其他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的因素,诸如充实教育、建设住宅、社会保险、对外援助等。事实上,未来的世界是充满挑战性的,不乏足够的军事以外的刺激。人类要全力以赴去做的事情,也多得难以应付。因此,人类其实不但不需要战争,而且也没有时间去从事战争。

8. 唯有实力才是国际关系中表达意志的手段。为了防止战火从一国蔓延到另一国,以至发展成大战,或许需要建立所谓共同防卫或集体安全保障的伦理,以便应付侵略威胁。但在现实中,这也无法发挥作用,反而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现在不可能有什么保卫正义的战争,因为战争本身已消灭了正义!无论如何,各国有需要坐在一起共商对策。如此,大国即或想把中、小国家卷入战争,也非易事。


9. 在战争这种制度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想法,那就是交战国必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战胜国从胜利中所得到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实际上,战争往往给胜利者一方也带来破坏。如果涉及核战争,根本没有胜利一方的存在。战争制度只要没有被新的制度如世界政府所替代,是不会杜绝的。

10. 国与国之间,战争或战备似乎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和平绝对不能成为这种经常在完善军备、对邻国剑拔弩张的战争之间的间歇。所谓和平,应是相互之间不加任何恐怖于对方,相互信赖,相互爱护的一种状态。这样的和平状态,才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唯其如此,才可以称之为人类社会。建立这样的社会,正是人类的政治领导者、思想家以及所有知识分子最大的课题!

标签: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