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更高期盼
最近败走乌鲁雪兰莪国会议席补选的公正党候选人再益依布拉欣,在提名前夕接受媒体专访时,曾提到一句令我耿耿于怀的话:“如果像我这样的马来人都输了,那这个国家就沒有希望了!”
补选的结果,显示大多数(约三分之二)的华人选民不为国阵铺天盖地的“银弹攻略”所动,毅然支持再益。如果这种支持开明的马来人为代议士的“择善固执”精神与行动,能在下届大选继续发扬光大,这个国家应该还是有希望的。毋庸置疑的是,只靠华人选民的醒觉是不足以带来改变。如果主流的马来人和关键少数的印度人选民,还是诸多倾向于现有的执政集团,那么,要实现民主政治必有的政党轮替的两线制希望,肯定还是遥不可及!
台湾开放党禁以后近20多年来的民主发展,值得世人关注和参考。台湾的选举文化,最受争议的是对民主的扭曲与颠倒性格,例如:把选举当做“一个抹黑、攻讦、清算、煽情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假期”,而非视为“政见表达和辩论的平台”。这种扭曲民主政治本质的选举文化,当然不是台湾独有。马来西亚的大选与补选,何尝不是如此?这次乌雪补选中操弄“酒鬼” 和“赌鬼”的标签,不正是又一次抹黑、煽情的选举手段的实例吗?
无论是在朝或在野,有多少从政者理解和服膺民主政治的真谛,即它是容纳,是理性,是合作,是奉献,是爱心;而不是排斥,不是离间,不是暴戾,不是私利,不是仇恨?
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分析得好:对于政治家来说,“获得权力”本来应当是 “为实现自己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但“获得权力”本身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政治目的”,使到“权力的魔性”露出原形。“权力的魔性”的实体,就是盘踞在人的生命中的“权力欲”和“利己心”。政治的目的和手段的倒果为因或倒行逆施,不正是“政治其实并不黑暗,黑暗的是人性;政治其实并不肮脏,肮脏的是人心”的最佳注脚吗?
另一方面,民主制度无疑有好民主和坏民主之分。好民主必须有更高的品质和更高的期盼,它要求人民有更高的公民自觉,以及要求政党、政府和政治人物有更高的操守和效率。坏民主则是由民粹、特权、滥权所组成。有关例子,只须翻看每日报章刊登的政治时事新闻,纵观某些口中否认是种族主义者的政客所经常发表的极端言论,以及掌权者挥霍国库以谋私利,或慷纳税人之慨、拨款收买选票等行为,便可一目了然!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连小学生也懂的俗语,在许多知名政治人物的奋斗史上,其实屡见不鲜。例如,现任雪州州务大臣、公正党的卡立依布拉欣在2007年依约州议席补选中败阵,但却在翌年全国大选中报捷,甚至出任一州首长。台湾的陈水扁在1998年台北市长选举中寻求连任,败给了马英九,却在两年后的总统大选中获胜。

但愿历史的发展,虽然总是有点曲折,最终还是会与人民最高的利益相契合!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