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领袖特质的省思

2009/08/04 ● 南洋商报 焦点论衡 刘泰安

台湾《联合报》日前发表一篇题为《形象是形容词,领导是动词》的社论,评论台湾总统马英九回锅当选国民党主席。文中认为,马英九是因出现“领导危机”才要兼任党主席。他的优势是“形象”,但问题却在“领导”。

社论强调,“形象”不等于“领导”;前者只是形容词,后者却是动词。马英九的形象,未必只是形容词;他的“清”与“正”,皆是难能可贵的伦理品格及社会价值。问题在于他如何能够“领导”起他的执政团队,进而“领导”整个国家。

我发觉,“形象”与“领导”落差的例子,也适用于当前自称陷入“十面埋伏”和面对“倒翁势力”的马华总会长翁诗杰。

在本邦政坛上形象一向独特的翁诗杰,先后领导马青与马华,都不乏争议,尤与副手(即马青总秘书和马华署理总会长)交恶令人侧目。难道这是“恃才傲物”的性格、“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宿命使然?

美国政治学家、四任总统(即尼克逊、福特、里根和克林顿)的顾问大卫葛根(David Gergen)在所著《权力见证:总统应有的特质》(Eyewitness to Power: The Essence of Leadership, Nixon to Clinton)一书中,提出7大特质:(1)个人的道德操守,(2)坚强的使命感,(3)说服他人的能力,(4)与政客周旋的能力,(5)就任之后便能令人耳目一新,(6)手腕纯熟的幕僚群,(7)鼓舞他人的能力。

翁诗杰无疑也具备上述一些领袖特质。

他高度重视道德操守,一直咬住党内老二的私德不放,因此架空和边缘化后者,尽管同一批支持他当选老大的党代表早已原谅这位老二。

作为交通部长的翁氏,不畏威胁与恐吓,坚持彻查闹得沸沸扬扬的巴生港口自贸区事件, 就是贯彻使命感的表现。败笔是被蔡细历将了一军、讥为塑造悲情英雄之举,以及由政敌林吉祥代为报案,以保人身安全。

辩才犀利的翁诗杰,谈到说服他人的能力,当然不在话下。任何决定和行事,只需一句“这是我的权力”和“不必向全世界交待”,就让人不得不服!

与政客周旋的能力,那太容易了。这边厢可以斥责“倒翁势力”引入外力,试图颠覆马华,那边厢却对所谓“外力”之一的颐指气使,毕恭毕敬或逆来顺受,唯保官位利禄不变。

翁氏攀登个人权力颠峰后对“言论自由”的“贡献”如:对内实行统一口径的发言人制度,动辄下达不同形式的“封口令”,近日更企图监管部落格异议者;对外则曾针对评论而史无前例地向某时事杂志,发出律师信和向警方报案要求调查等,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更令人看了傻眼!

无庸置疑的是,一个领导人要有“非常的度量”,才可能成就“非常的事业”。美国总统奥巴马当选后,不计前嫌地委任党内总统提名选战时的劲敌希拉里为国务卿;马英九在2005年首次竞选国民党主席,击败对手立法院王金平,当选后即力邀后者出任第一副主席。两人虽曾恶斗一场,但至今相安无事。

翁诗杰的“容人度量”和“用人智慧”,显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如果他明白,对权力的谦卑,绝对是弥合政治伤口的一个良方;如果他了解,成熟的民主政治文化,当权者绝不一意孤行,反而会包容对手的政见,甚至重用敌对阵营的人才,如此才能扩大领导的基础,开创新境界;如果他一早就与蔡细历携手合作、分享权力,那他个人部落格的口号:“突破旧格局,创造新价值”,就不只是口号而已。可惜的是,历史是永远没有“如果”。

没有历史眼光的领导者,肯定不会有令后人景仰的历史地位!

或许,对当今政海迷航中的翁诗杰而言,形象是问号,领导是感叹号啊!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