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6日

别有天地非人间

《笑看风云》专栏文章 (07/01/2004):

刘泰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北宋诗人苏轼这首《水调歌头》的绝句,对刚跨入2004年的全球华人而言,肯定感触良多。风华绝代的香港歌影坛“天后”梅艳芳(右图),在岁末前两日病逝,为时局原已令人难展欢颜的2003年,留下再添哀愁的感叹号!

.
其实,在去年因战争、因疫病、因天灾、因人祸而丧失生命的不幸人士,可说不计其数。只是他们大多藉藉无名,所以不若罗文、张国荣、柯受良、梅艳芳等那么哄动,成为话题。然而,凡人的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无分贵贱,没有一条是多余的。“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应是当今世人的共识!

古罗马哲学家塞尼加(左图)曾指出:“生命如同故事,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而是它有多好。”这与中国汉朝司马迁(右图)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连日来平面与电子媒体皆详尽报导梅艳芳生前热心公益、关心社会的积极人生来看,她未能战胜病魔而卒于40岁,固然不无遗憾,但她此生绝对是活出了意义,已在世上潇洒走一回。对比当今高龄99却备受病魔折磨、并曾感叹“长寿不是好事,是痛苦,对我是一种惩罚”的中国名作家巴金,上天或许对她还不太残忍。
.
人类走到生命的尽头,是否意味一切的终结?此乃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宗教家穷极究治的一大议题。我曾读到一则探讨生命本质的妙文,作者认为,没有新陈代谢的有机物特徵,生命也照样可以存在;能够自我复制、代代繁衍下去,例如生物病毒和电脑病毒,都具备生命的特征。

他的结论相当有趣:既然可有无形的生命存在,那么生命在物质外壳毁灭后继续存在下去,就完全是可能的。一本书可以储存在电脑硬盘上,也可以打印出来。印出来的有形的书籍毁灭,并不意味那段信息同时也在电脑硬盘上消失。由此推论,古人坚信的“灵魂”,或许真能脱离肉体而存在!

我也因此想起,创价学会有关“死亡并非生命终结”的哲理:“生”是生命显在化的过程,而“死”只不过是回归到“大宇宙”的生命之中。桌上茶碗里的茶水,可譬如为大宇宙。由于风的吹动,水面会产生波纹,这些波纹就是我们的生命。个体生命,其实是大宇宙生命在某种特殊因缘条件下的一种动态。


如果风的吹拂停止,即各种因缘消失,波纹便会复归为平静的水,也就是说我们的个体生命,又回到大宇宙生命的整体之中。

设若世人能看透生命纵使缘起缘灭,但将有无交替永恒存在的哲理,相信更能豁达看待生死的问题。“诗仙”李白(右图)的名句,或可为我们解忧:“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