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天地非人间
《笑看风云》专栏文章 (07/01/2004):
刘泰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北宋诗人苏轼这首《水调歌头》的绝句,对刚跨入2004年的全球华人而言,肯定感触良多。风华绝代的香港歌影坛“天后”梅艳芳(右图),在岁末前两日病逝,为时局原已令人难展欢颜的2003年,留下再添哀愁的感叹号!

古罗马哲学家塞尼加(左图)曾指出:“生命如同故事,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而是它有多好。”这与中国汉朝司马迁(右图)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连日来平面与电子媒体皆详尽报导梅艳芳生前热心公益、关心社会的积极人生来看,她未能战胜病魔而卒于40岁,固然不无遗憾,但她此生绝对是活出了意义,已在世上潇洒走一回。对比当今高龄99却备受病魔折磨、并曾感叹“长寿不是好事,是痛苦,对我是一种惩罚”的中国名作家巴金,上天或许对她还不太残忍。他的结论相当有趣:既然可有无形的生命存在,那么生命在物质外壳毁灭后继续存在下去,就完全是可能的。一本书可以储存在电脑硬盘上,也可以打印出来。印出来的有形的书籍毁灭,并不意味那段信息同时也在电脑硬盘上消失。由此推论,古人坚信的“灵魂”,或许真能脱离肉体而存在!

我也因此想起,创价学会有关“死亡并非生命终结”的哲理:“生”是生命显在化的过程,而“死”只不过是回归到“大宇宙”的生命之中。桌上茶碗里的茶水,可譬如为大宇宙。由于风的吹动,水面会产生波纹,这些波纹就是我们的生命。个体生命,其实是大宇宙生命在某种特殊因缘条件下的一种动态。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