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2日

笔剑争锋的省思

2009/11/24 ● 南洋商报 《激扬文字》 刘泰安

最近非常荣幸地获得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编辑人协会邀任拿督黄纪达新闻奖的报道文学奖评审之一,并在本月10日的评审会议和13日的颁奖礼,受到编协秘书陈春福、理事罗正文等先生的热情款待,由衷感激。

此次对报道文学的评审心得是,优秀的作品不只应具有新闻性及文学性的双重价值,也应具备强烈的现实感、深刻的议论性,以及贴切的人道关怀和发现问题改善社会的人生理想。

编协会长卜亚烈在颁奖礼的致词,显然对时局动态有感而发。例如,他抨击了—些政党领袖缺乏气量,只因华文报章针对某些课题大胆进言或无情鞭策,便指责有关报章别有议程或动机,频使动作迫人就范。

卜氏也阐明,华文报章作为第四权和华社的一分子,在面对有损华社利益的课题时,编采人员仍会站稳立场,不因压力而改变编务政策。

我认为,编协在国内华文报刊编采精英济济一堂的年度盛会上,作出对新闻自由的坚持,和尽责反映事件真相的表态,值得社会大众肯定。毕竟,民族社群的集体利益是远大的,而政党领袖的私己利益却是何其渺小啊!

这是笔与剑争锋,即舆论与权力较劲的最新—例。

“新闻自由”、“社会公器”等议论,早已成为任何民主社会里老生常谈的课题,毋庸赘言。只要新闻从业员恪守诸如公平、公道、客观、实事求是、小心求证等基本规范;并确信公众神圣委托的新闻自由,既是权利,也是责任,那么他们坚持无惧无偏的守则,发挥直言敢评的精神,何错之有?

那些畏惧“笔比剑利”的政党领袖,拥有说过“一张报纸可抵三千毛瑟枪”的拿破仑同样专制霸道的思维,以为再三对内施行“一言堂”的组织和人事布局,对外打压异议、甚至诉诸法律手段对付媒体评论,便可巩固权位千秋大业。

如此狂妄自大的作风,怎能杜尽世人悠悠之口?敢问他们知否今夕是何年?

上周五有幸受邀与驻我国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新闻组组长周蓓姬(左图)与秘书郭福钧共进午餐,交流意见。他俩对于宝岛自由开放的媒体舆论,在防止贪腐和制衡权力方面卓有成效的自豪感,确实令人称羡。

他们强调,台湾20年的政治改革开放的成就,远远抛离所谓改革开放30年、只着重经济发展的中国大陆;两岸人民的民主思维与价值观也大有不同。我确信,这并无言过其实。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访华,虽然备受中国领导人礼遇,但他在上海与中国青年交流时,不忘提出有关言论自由、资讯取得权、政治参与权等“普世价值”应获尊重的话语。有媒体形容为“大踩中国的红线”,令人莞尔。

有趣的是,奥巴马在18日结束访华行程前,直接点名接受以敢言著称的广东《南方周末》独家专访,传达了希望大陆开放资讯自由的信息。

但据知专访内容如奥巴马略谈中国人权和新闻自由等话题,都被中宣部审查后删除。

《南方周末》在出刊日头二版刻意留了空白,以“开天窗”广告表达无声抗议。此事再让世人见识到,当今已稳步迈进强国之林的中国政府,依然缺乏对人民开放思想的自信与气度!

中国前总理朱镕基当年曾提出“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的16字真言,与媒体共勉。这种值得赞颂的精神于今仍在吗?

愿与本邦舆论界同道分享,毛泽东和青年朋友纵论国家大事时所说过的一句话:“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