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

一个世界一个梦

2005/07/27 大马华校校友联笫10届全国征文比赛(雪隆区)公开组稿件 刘泰安

“我有一个梦,有那么一天,我们这个民族将会奋起反抗,坚持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真谛。

“我有一个梦,有那么一天,迄今仍为不平等与压迫所炙烤的密西西比,也能变成自由与平等的绿洲。

“我有一个梦,有那么一天,我的4个孩子,能够生活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性来判断他们的价值的国度里。………”


这是上个世纪美国最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29-1968)在1963年所发表的演讲,其中最震撼人心的一段“经典之作”。不幸在39岁时被种族主义份子枪杀的他,获得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20位最具影响力的领袖及革命家”之一的历史地位。


今天,美国黑人的地位已有长足的进步。在政治方面,甚至接连出现两名位高权重的男女黑人国务卿,即前任的鲍威尔(右图)和现任的赖斯(左图)。成就非凡,举世称羡。

在同一个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火红岁月里,我国也曾出现类似马丁路德金的一位民权运动家,他就是为民族教育和命运鞠躬尽瘁的林连玉(1901-1985)。

当今集宗教家、教育家、哲学家、社会运动家、和平行动者等于一身的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右图)曾经指出:政治家是急救措施,即“权宜之计”;而托付希望于未来,即立“子孙之计”的,是我们以教育家为首的民众本身。回顾林连玉一生为华教奋斗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当可证明此言不虚!

出生于中国、原名林采居的林连玉,1927年因时局动乱而南来我国。身为华校教师的他,早在1949年便推动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的成立,首任秘书(翌年11月才接任主席,直至1960年)。同年,一个原以福利活动为主的公会也成立,那就是日后成为代表我国华人执政、又与华教民间团体长期恩怨纠缠的马华公会。由此可见,本邦华人在教育领域的奋斗,与在政治领域的奋斗,一样历史悠久。

林连玉在1951年进一步促使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总会(即教总)的成立,却不热衷于权位,不当主席,而只任理事(研究)。1953年12月,才以轮值区的吉隆坡华教公会主席身分出任教总主席,前后领导教总8年。

18至19世纪的德国诗人及剧作家席勒说过:“时代支持勇敢的人和决断的人。”林连玉在我国独立前为民族教育斗争的事迹,其荦荦大者有:
.
(1) 1951年召集全马华校教师会代表大会,反对建议以“国民学校”(即英、巫文教育)取代“方言学校”(即华、印文教育)的《巴恩教育报告书》;

(2) 1952年反对拟议中只允许国民学校存在的新教育法令;

(3) 1953年出任教总后,旋即提出争取华文被列为官方语文的果敢建议,并开启如此一个持续10多年的民权诉求运动,尽管未竟全功,却是敢开风气第一人;


(4) 1954年8月与马华公会首任会长陈祯禄(右图)一道,与巫统主席东姑(左图)会谈,提出把华文列为官方语文之一,同时也以教总名义向联合国申诉,请求关注马来亚华人地位的问题;同年11月再与陈祯禄联手努力,促使教育部在华校开英文班,挫败当局要把华校变英校的企图;

(5) 1955年1月率领董教总代表团,在马六甲陈祯禄私邸,与东姑为首的巫统领导层会谈,以自治选举前不提华文列为官方语文问题,以利联盟竞选,换取联盟答应,若执政便废除《1952年教育法令》,重新制定对各民族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以及增加拨款给华文中小学,从此奠定了董教总代表华文教育的地位;

(6) 1956年4月立法议会通过建议国内学校要有共同课程与共同考试等的《拉萨教育报告书》后,5月率团与教育部长敦拉萨会谈,争取到保证不把国语作为所有学校的教学媒介的“最后目标”列入教育法令中,同年8月,巧妙地利用教育部的“火炬运动”,促使华人子弟普遍登记进入华校就读,奠定了华文教育不灭的基础;

(7) 1957年8月对公布的宪法表示不满意,惟以“建国的实际工作比空洞的宪法条文更重要”为由,而提出“顾全大局”,忍让和信任东姑的领导;与此同时,继续领导教总与董总和马华的中央教育小组合作,应付华文中学改制、超龄生、学潮等问题。

林连玉在国家独立后的斗争事迹,则有如下列:

(1) 1958年9月召开全马华文教育大会,通过“如政府坚持以官方语文为考试媒介,则请政府即刻列华文为官方语文”的决议;

(2) 1959年4月召开全马华团代表大会,通过“本邦华人对教育总要求”的决议,其重点有二:各民族教育以母语为媒介,以及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

(3) 1960年8月激烈反对规定小学分为国民学校和国民型学校两种、华文中学改制为英校(否则取消津贴)等的《达立教育报告书》,号召华社开办独立华文中学,并与时任司法部长兼教育检讨委员之一的马华领袖梁宇皋展开激烈的论战,哄动一时。

马华公会向来引以为荣的一大建党功迹,就是在独立前后协助本邦华人申请公民权。但早在1951年9月25日通过申请正式成为马来亚联合邦公民的林连玉,在这方面的贡献,也不遑多让。他在1956年4月促成召开全国1千96个华团代表出席的历史性“争取公民权大会”,通过4大要求:(1)当地出生者为当然公民,(2)居留满5年者得申请为公民,免受语言考试,(3)凡公民权利与义务平等,(4)列巫、华、印文为官方语文。

然而,历史的讽刺是,一名曾经积极推动全马华人主动争取公民权、鼓吹华族效忠本国和三大民族共存共荣思想的真正爱国者,结果却保不住自己的公民权。
.
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西塞罗说得好:“历史的确是时代的见证、真理之光。”历史的发展,也许有点曲折,但最终必会与真理相契合。

林连玉在1979年双眼患疾,视力受损,屡医无效后,从此过着退隐的生活。但他的战斗精神,可谓至死方休。1985年11月因为东姑的一篇文章有歪曲史实、污蔑教总之嫌,特著文驳斥,其中指出;“争取民族的权益是神圣的任务,我们永远不会屈服的。即使不幸遇到滥用权力者辣手摧残,仍然昂起头来,顶天立地,威武不屈地奋斗到底!”12月18日逝世之前两周,在医院病床上,还很关心他那篇《答东姑》,频问来访者报章有否发表。这真是一个“光与暗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的人间传奇啊!

无庸置疑的是,林连玉拥有与马丁路德金(右图)同一个有关自由与平等的梦,那也是世人所共享的理想与愿望。下列他的一些名言,足可佐证:

(1) 1955年指出:“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教育机关,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堡垒。”

(2) 1959年指出:“我们必须以不惜牺牲来避免牺牲,以不免压迫来反抗压迫,然后我们的民族在马来亚求生存,才有拔云雾而见青天的一日。”

(3) 1960年指出:“我们争取的虽然是华文教育的地位,但是我们主张各民族平等,却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我们愿意看到这个新兴的祖国民族间和衷合作、共同建设,不愿看到互相凌迫引起争论,种下未来的祸根。”

(4) 1964年11月针对公民权被褫夺一事答报界问:“我个人的利益早置之度外,为华文教育牺牲永不后悔!”

(5) 对于威迫——回应政府特使规劝只要不出声便可保公民权无事:“不能说话的公民权要来做什么?”

(6) 对于利诱——回应官员暗示要什么条件尽管开口:“我个人没有需求,我所要的是为民族的利!”

(7) 1965年出席教总所设的饯别会上演说:“我的主张各民族平等是正大的、公平的、合理的,虽屈于现在,必伸于将来。我的肉体可以因老病死而消灭,我的精神将在历史上放出异彩。”

20世纪中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右图)说过:“只有为他人而活着,生命才有价值。”人生不过百年,要在有限与宝贵的生命里,不枉此生地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一点贡献,的确不能缺少高贵的灵魂和崇高的精神。


而林连玉,绝对活出了极具价值的生命。“族魂”的尊称,他当之无愧。董教总、中华大会堂等15华团设立“林连玉基金”、每年12月18日的林连玉忌辰被订为“华教节”等等,都使这位无畏无私地争取民族教育权益的伟大教育家、社会运动家,对这个国家、社会、人民所作出的不朽贡献,永铭民族史册。




18至19世纪的英国诗人甘贝尔(左图)不是说过:“活在后人的心里,就是永生不死”吗?

有识之士早已阐明,华文教育在我国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建基于“两大特征”和“三个理论依据”的社会活动。“两大特征”是指社会群众性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三个理论依据”则指母语教育的优越性、多元文化或多元开放,和基本人权或民主民权。

显而易见的是,接受母语教育是各族人民与生俱来、不容剥夺的民族权利和基本人权。我国华教的斗争,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民权运动。

当政者将教育当作“国民团结”的政治工具,不但无视教育应是培养健全人格和为国家社会作育英才(即成人又成才),以及母语教育正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育的基本原理,而且不无质疑其他民族在延续母语教育时,仍能效忠国家的狭隘心态。将民族权益和种族主义混为一谈,操弄种族政冶,更是急功近利、极其短视,和“只关心下一次选举、而非关心下一代未来”的政客的一般伎俩。

期待新时代的国家领导人,能更有信心、更有远见、更有魄力,去开拓新的境界、新的气象、新的愿景,再造更加开放、更加开明、更加进步的教育政策,俾使国家更具竞争力,迎向大势所趋的全球化挑战。


英国作家欧威尔(左图)在他的名著《1984》里有此名句:“掌握过去的人,掌握将来。”踏入21新世纪的我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于为华教披荆斩棘的先行者如林连玉的斗争事迹,应持有不堪回首、仍要回首的识见。本邦华教事业如独中,倍受磨难、历尽艰辛,走过半个世纪,迄今屹立不倒、自强不息,显然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其来有自啊!


  1.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口号,突显一个开放与崛起的文明古国的坚定信念,从全球的视野,表达“全人类同属一个世界,全人类共同追求美好梦想”的目标。同时,也展现“世界给了北京一个机会,北京将还给世界一个惊喜”的决心。



我们也应拥有同样“一个世界一个梦”的信念,积极和乐观地据理力争,追求属于普世认可的价值观、理想和目标。相信总有那么一天,马丁路德金(左图)的梦想,将会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成为现实;林连玉的精神,也将取得国人一致推崇的历史定位。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