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的变与不变
Newswav Article February 10, 2023
文: 刘泰安 (自由撰稿人/退休工程师)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2月7日在布城第10区Puspanita Puri的斯里恩顿礼堂内主持了本月份的首相署常月集会。这是该集会20多年来首次在室内举行的案例。根据传统,自布城首相署于1999年启用以来,历任首相都是在首相署广场上举行户外的常月集会。
据报,安华对于官员在烈日之下站在户外聆听他演讲,有了恻隐之心,感到非常同情。他还开玩笑说,他问过政府首席秘书丹斯里莫哈末祖基,这个常月集会是否必须在烈日之下举行?没有其他选择了吗?不能在阴凉的地方吗?
他在上个月16日主持了今年一月份的首相署常月集会后,决定将地点从户外迁至室内。
安华这番富有人情味的表现,令人发觉,现在的他与过去的他有所改变,可圈可点!
有两位资深的前新闻从业员朋友曾跟我分享她俩当年采访安华的经验。时任副首相的安华意气风发,有风使尽舵,让媒体记者群备受折腾,以致很多记者直到今天提起他和当年在他身边的新闻助理与保镖,没有一点好感。
例如,安华曾选择在户外雨中对记者发言。他有助理撑伞,却让记者们淋着雨把录音机凑上去听他讲话。
此外,安华经常把记者当着老鼠来玩。有一次,他在国会走廊遇到媒体群,露出“我有新闻给你们”的眼神。一大群记者跟上去,他就悠哉闲哉的步上楼梯。众记者挤在狭小的楼梯亦步亦趋,生怕漏了新闻。结果有位穿高跟鞋的女记者在梯级间跌倒。
可是,他走上另一层楼后,才向记者群摇摇手说:“我今天没有新闻。”令人气煞,也可怜那位跌倒的女记者徒劳无功!
某华文大报执行总编辑去年杪在“团结政府”组成之初,曾撰文提到,30多年前经常采访安华的新闻从业员,对这位新任首相多会保持一种莫名的距离感。他形容道,当年这位如日中天的未来领袖和他身边爱看记者群跌跌撞撞追访的新闻秘书和保镖,他们意气风发的样子是不能看的。
综上所述,安华当年对待“无冕皇帝”们是毫无同情心的。不知如今重掌权力的他对在这方面的态度是否有改善?但从他这次对待属下官员所表现的体谅看来,他待人接物的作风是有改变的。
另一方面,我的前报界朋友也告知,安华当年发言时用尽冷门的马来词汇,让记者们“头大”,不知所云,难以报道。
智库巧思中心执行主任希索慕丁曾在去年3月间评论,安华喜欢使用过时的谈话方式,沟通技巧有限,爱讲许多人都不使用的行话。
我从安华在1月19日推介“昌明大马(Malaysia MADANI)”的治国理念中发觉,他在用词标新立异这一方面仍然没变!
所谓“MADANI”,是指6大原则:永续(KeMampanan)、繁荣(KesejAhteraan)、创新(Daya cipta)、尊重(hormAt)、信任(keyakiNan)、关怀(Ihsan)。
平心而论,领导人提出“口号治国”是无可厚非的。例如,我国第4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马来西亚民族(Bangsa Malaysia)”、第5任首相敦阿都拉的“文明伊斯兰(Islam Hadhari)”、第6任首相拿督斯里纳吉的“一个马来西亚(1 Malaysia)”、第7任首相马哈迪的“新马来西亚(Malaysia Baru)”、第8任首相丹斯里慕尤丁的“关怀马来西亚(Malaysia Prihatin))、第9任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里的“大马一家(Keluarga Malaysia)”,都各有千秋。
不管上述所有首相的治国口号是否最终沦为有名无实的政治空谈,来到成为第10任首相的安华当然不落人后,必须提出一个让他历史留名的执政口号。
华文译名的“昌明大马”堪称无懈可击,但“MADANI”的国文名称却令人莫名其妙!
一般名称的组合词(acronym)都是以第一个字母缩略而成,而“MADANI”却是特意从6个马来文中抽出某个字母拼凑而成,这一名称倒是非常符合安华过去创造冷门马来词汇的风格。
但我总觉得“MADANI”这词有点古怪,因为,它的华文谐音好像是“妈的你”,带有骂人的意思,似乎甚为不雅。
如果安华的政府日后不能完全落实“昌明大马”的6大原则,到时人民会不会愤而把“MADANI”这一口号改为“问候别人母亲”的“NIMADA”呢?
标签: 时评文章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