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6年7月15日

杨振宁的是与非

《鹰击长空》专栏文章 (13/07/2006):

刘泰安


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是刹那时光。”这是英国诗人及艺术家威廉·布莱克(右图)在200年前所写的一首诗,也是知名科学家杨振宁所欣赏的一首诗,并常用来形容物理学中理论架构的深意,即与诗一样,人们小时候学会—首诗,对于它的认识、了解与欣赏,跟到了中年、老年是不一样的。
.
杨振宁教授应大马国家科学院的邀请,今天起到访我国三天,进行三场有关“大马在21世纪的科学与工艺”、“对称”和“21世纪的科技”的讲座。希能提高本邦学子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杨振宁是大名鼎鼎的全球首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奖自1901年开始颁发,105年以来,迄今只有区区7名华人获奖,即1957年的杨振宁和李政道(物理奖)(上左一和上右一)、1976的丁肇中(物理奖)(上左二)、1986年的李远哲(化学奖)(上右二)、1997年的朱棣文(物理奖)(上左三)、1998年的崔琦(物理奖)(上右三)和2000年的高行健(左图)(文学奖)。所谓“物以稀为贵”,头上顶有诺奖光环的华人,总是炎黄子孙无比崇敬的人物!
.
杨振宁与李政道(右图)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奖。这一原理改变了人类对“对称”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此外,杨氏也是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唯象分析等诸多领域研究方向的先驱与奠基人。

据知,杨氏在1922年出生在中国安徽省,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士及硕士,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等,1999年退休。3年前起担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至今。
.
杨振宁近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两年前以82岁的高龄迎娶28岁的研究生翁帆(左图)。这起年龄悬殊的“忘年恋”或“老少配”,引起各方针对爱情道德的议论,不在话下。杨氏以“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回应此事,无可厚非。台湾文坛兼政坛“老顽童”李敖则强调:“这是任何一个82岁的男人都会有的愿望。”令人啼笑皆非!

其实,中国内地对杨振宁颇有意见的人,不在少数。上网浏览一下相关评论,便可一窥全豹。主要不满的地方是,杨氏没在当年学成归国,协助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发展国防科技,反而入籍美国。他的童年好友、初中及大学同学、—起坐船留学美国的邓稼先(左图),以及另一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右图),都在50年代冒死回国,分别成为中国“原子弹及氢弹元勋”和“火箭及飞弹之父”,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李政道从70年代起,不遗馀力协助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并与丁肇中为大陆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安排人才培训,造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阿尔法磁谱仪等世界领先科技,李还积极帮助建立两岸骨髓库;即使李远哲这个现在被视为亲独分子,在80年代也曾不辞劳苦为大连物理化学所,引进了当时中国还没有的部分先进的分析仪器。

而杨振宁则被指责到了80岁才回国养老,除了到处演讲,与各地官员会面,似没听说捐助过什么项目。他与李政道半个世纪的不和,争夺研究成果功劳的负面新闻,也广为人知。
.
19世纪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左图)说得好:“一个科学家应该想到的,不是当时人们对他的辱骂或表扬,而是未来若干世纪中人们将如何讲到他。”杨振宁教授对自己一生中的是与非,不知有何结论或辩白?


或许,他可引用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的词句,聊以自慰:“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